会创造历史高点,先别着急划走。这话并非出自我口,而是源自德意志银行在 2 月 5 号发布的一份研报,主题为“中国的关键时刻”。其核心论点是,预计 2025 年将成为全世界投资者意识到中国正在全方位超越其他几个国家的关键一年。
它这么说是无脑唱多,还是有理有据呢?让我花 3 分钟带你探究一番。首先,研报指出,中国经济当下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优势,即在多个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展现出的更超高的性价比。中国制造业有多强?咱们的商品出口是美国的两倍,全世界制造业附加值每增加 10 块钱,就有 3 块钱来自中国。
那么,这些优势是如何逐步积累起来的呢?回顾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简直就是一段辉煌的逆袭之旅。中国最早在服装、纺织和玩具等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随后在基础电子、钢铁、造船等行业崭露头角,近年来在白色家电、太阳能等看似不起眼的领域表现卓越。
最终,在电信设备、核电、国防和高速列车这些高科技领域,开始撼动西方的地位,涌现出包括波士顿动力平替的机器人、AI 大模型等一系列质优价廉的好东西。有人说,这是AI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但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因为在此刻,中国的知识产权得到了认可。
尤其是第六代战机亮相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我们终于有能力为产品注入更多的高的附加价值。今年年底,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
报告认为,当下中国就好比 1980 年代初的日本,创新国力升级。比如在如今的电动车行业,每 10 项专利就有 7 项来自中国,西方企业除了被动挨打,毫无招架之力。福特 CEO 在美国开上了小米汽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但又有人说了,中国如今面临出生率下降的难题,人口降下来后,发展制造业的人口红利岂不是不复存在?
报告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人不够,靠机器人凑。比如大家在网上看到的会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就能立竿见影地推动生产力优势。实际上,中国的自动化领导地位突出,世界上每 10 台工业机器人就有 7 台安装在中国。
二是中国出生率降低了,咱们隔壁的南亚和非洲可猛着生呢!中国能够最终靠“一带一路”等倡议,把中亚、西亚、中东和北非都纳入中国的商业轨道和版图。举例来说,非洲现在也是蠢蠢欲动。
也就是说,潜在客户跟中国站一边。更重要的是,人不在多,有才就行。美国乔治敦大学分析指出,预计今年中国的 STEM 博士毕业生规模将达到美国的约两倍。STEM 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缩写。2023 年,中国 STEM 毕业生每年超 500 万,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远超印度等其他几个国家。此外,中国已成为全世界顶级规模、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造就下一个字节数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那为什么要在 2025 年买入中国公司呢?因为研报特别提及了中国企业目前的估值优势。具体做法是拿沪深 300 和纳斯达克做比较,发现虽然美国企业的 ROE 是中国的两倍,但投资者却愿意支付 4 倍于中国的账面价值。
换句话说,同等情况下,相较于中国企业,投资者更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美国企业的股票。不过报告认为,今年以后,随着中国企业不断称霸世界,这部分的估值折价终将转化为溢价,投资者将不得已大幅度的增加对中国的配置,最终推动中国股市持续上涨。
总之,2025 年有很大的可能是中国在全球投资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一年。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已经到来,你觉得它会不会改变全世界投资的格局呢?